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网络体系结构中,从最低层,到最高应用层共分为七层。
(1)物理层:是OSI的最低层,建立在通信介质的基础上,实现系统和通信介质的接口功能,为数据链路实体之间透明地传输比特流提供服务。
(2)数据链路层:是在相邻两系统的网络实体之间,建立、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,在两个相邻系统的网络实体之间实现透明的、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。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帧。
(3)网络层:网络层主要涉及通信子网及与主机的接口,提供建立、维持和释放网络连接的手段,以实现网络端系统中传输实体间的通信。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分组(packet)。
(4)传输层:为不同系统内的会晤实体间建立端到端的透明、可靠的数据传输,执行端到端差错控制及顺序和流量控制,管理多路复用等。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报文(message)。
(5)会话层:为不同系统内的应用进程之间建立会话连接。会话层的作用是对基本的传输连接服务进行“增值”,以提供一个能满足多方面要求的会话连接服务。
(6)表示层:向应用进程提供信息表示方式,对不同系统的表示方法进行转换,使在采用不同表示方式的实体之间能进行通信,并提供标准的应用接口和公用通信服务,如数据加密、正文压缩等。
(7)应用层:应用层是OSI的最高层,它为应用进程访问OSI环境提供了手段,并直接为应用进程服务,其它各层也都通过应用层向应用进程提供服务。
OSI参考模型层次划分的原则:①网络中各主机都具有相同的层次;②不同主机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;③同一主机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;④每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,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;⑤不同主机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同等层之间的通信。